特点,都是创造性劳动得以实现的必需条件。也就是说,大
学生群体的整体精神气质与创造性劳动的内在品质要求高
度契合。与此同时,有意识地引导规范大学生群体的创造能
力也是必要的,这是因为大学生群体具有极强的自由活力和
不循常规的创造活力,只有通过对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的
培养,这种闯劲和活力才能被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种种
不拘一格的想法才能在劳动实践中不断获得规范。
2.创造性劳动具有明确的实践指向。大学生创造性劳动
及其能力的培养是创造性劳动实践展开的需要。创造性劳动
最终是指向实践的,需要通过具有创造潜质的劳动者实现。
大学生作为最具有创造性能力的群体,其创造性劳动能力的
养成,是一个丰富而生动的实践叙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
生会遭遇种种实践难题,并通过种种方式来解决这些难题,
从而不断获取新的劳动技能、开拓新的劳动思路。每个大学
生个体都会在实践中形成真实而生动的成长故事,这些鲜活
的案例会反过来丰富创造性劳动概念本身,拓展我们关于创
造性劳动的理论视阈。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大学生创造性
劳动实践的不断尝试和对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的不断培
养,创造性劳动才获得了更加丰富的实践意蕴。
3.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培养是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引导、规
范,并不断发掘其创造特质、激活其主动创造活力的过程。
不能将大学生自由创造的潜力和活力局限于“被发现”,而
是需要使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确立起规范和边
界,实现对自由创造力的“扬弃”。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