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
新
”
上做文章求突破
——
在调研
南京江北新区
时的讲话
李强
从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南京江北新区至今,不到两年,各方面工作都展开了,也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非常不容易。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是2012年批复、2013年初挂牌的,干了那么几年,起步之际也是很难的。可以说,所有新区在获批后,刚开始的时候感觉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但激动期很快就会过去,然后就会很焦虑,因为短时间内要出成绩,而出成绩是很难的,并且社会的期望值也很高,会有一定的压力。
我来江苏工作以后,也确实很关心江北新区。我总觉得,像江苏特别是南京这块宝地,有国家级新区这块牌子非常不容易。说实在的,因为这几年对南京的发展,大家有褒有贬,褒的是终于超过了无锡,贬的是南京好像就是自娱自乐,对全省影响不大。历史上南京是六朝古都、“世界第一大城市”,又曾经是民国时期的首都,上世纪50年代还是直辖市,所以大家期望很高。但是,近年来南京被杭州、武汉、成都赶超,大家都很焦虑,希望南京发展快一点。南京的增长极在哪里?动力在哪里?应该说,江北新区就是一块金字招牌。中央把这块牌子给南京,体现了对南京发展的很大期
待。我也很关注这个地方,经常会考虑些问题、做些比较。
刚才,罗群同志详细地介绍了新区工作这一年多的情况,应该说,成绩确实值得肯定,现在也逐步形成了新区效应。但是,我们觉得还要让人家看到更多的亮点、更多的兴奋点。新区获批几年以后,应该出现热火朝天、蓬勃向上的发展场景,当然要有这个场景是很不容易的。今天在新区看到那么多年轻人在创业,看到一些新的企业落户,我们也确实很受鼓舞。这些东西要有,但仅有这些还不够。现在,清华紫光、台积电等几个大项目落地了,这些大项目有的是冲着新区来的,有的即便不挂新区牌子也不一定就不来,因为这里有土地、有资源。那么,真正靠新区的体制、新区的牌子、新区的政策效应、新区营造的生态环境吸引到的项目多不多?问题在哪里?我们要研究这个问题。对新区的战略定位,国务院批复中明确的是“三区一平台”,省里提出要建设“全省未来创新的策源地、引领区和重要增长极”。对新区来说,关键的不是文字上对定位如何表述,而是切入点在哪里?应该怎么做?
刚才听了大家的发言,我觉得下一步有几个问题需要重点研究。
一是加快构建新体制机制。
在新区范围内,有几级管理,有这么多主体,还是有很多不方便。有五个主体现在在新区区域内,导致出现目前这种体制。我感到这个体制恐怕不是太顺。对领导体制的问题,要很好的研究。如果这个地方不形成一个拳头,不是一套班子,没有一个统一、协调、精简、
高效的管理体制,就很难真正形成一个有巨大优势的生态系统。对这个问题,省里也很关注。新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今天也一起来了,要研究到底怎么办。对浦口、六合两个区的利益当然要保护,但是一定要加快构建一个非常高效、非常协调、步调一致的管理体制。现在我不能说大家是各管一摊,但估计是项目一来,大家都在争;你也去招商,我也去招商,彼此难以协调。再加上两个区都是行政区,有人大,有政协,有各种制度约束,使得情况可能会更复杂一些。对新区管理体制,省里和市里能不能做点文章。你们可以多看看其他国家级新区、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包括刚才讲到的前海,包括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舟山群岛新区现在的管理体制,就是弱化了行政区的一种方式,当然它也做得不彻底。每个主体,谁在那里都要为自己说话,这很正常,不是坏事。针对江北新区现在这样的体制,我们要研究该怎么样做,进而整合好、优化好条块关系、层级关系,使得管理体制更加扁平化,更加统一、协调、精简、高效。下一步,我们省、市要一起研究这个问题。
二是着力培育新的发展形态。
能拿到国家级新区的牌子非常不容易,它和过去传统的产业园区或者新城区有着巨大的区别,根本上来说应该是完全不一样的。省委之所以在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三区一平台”这个大的定位上,又提出打造成为全省未来的创新策源地、引领地、重要增长极,总的意思就是江北新区要形成新的发展形态,要在发展新经济、生成新动力、探索新模式上有所突破,在产业发展、城市管
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要向更高层次的形态迈进,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江北新区,不仅是南京的新区,更应该是全省的新区,既要在全省起示范带头的作用,更要为全省发展做贡献。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比如,为什么今天调研我一开始就讲核心区的问题?我总觉得,如果788平方公里平均用力,然后就是六合管六合,浦口管浦口,五个国家级、省级园区又自己管自己,肯定是很长时间都出不来形象,5-10年时间都非常难出很大的亮点。要下决心强化核心区建设,在这里形成突破、形成很多亮点、很多兴奋点,不断增强新区的吸引力。如果核心区的政策和其他区域的政策不一样,如果新区各种改革试点都在核心区,当然其他地方也要发展,但我们要优先把核心区建设好、发展好,亮点就突出了。这个问题要很好地研究,搞清楚用力用在哪里、核心
李强:在“新”上做文章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