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优势互补、联合育才。要优化“留才生态圈”,探索高
端人才评价互认和公共服务跟随机制,推动人才家属就业、
子女就学、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共享互认,全面
营造区域间服务无缝衔接、人才宜居宜业的一体化环境。
借“校地合作”之智,融汇“培养链”驱动创新。高水
平人才的培育离不开多元化、专业化的高等教育,开展多方
位、多层面的校地、校企合作既能拓宽培养渠道,又能提高
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要强化创新平台支撑,支持高
校院所与地方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联建产业研究院、技术
研发中心、成果转化基地等平台,以“人才+项目”的校地
合作机制,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与高校院所协同创新。要
加大人才柔性引育,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双线培养模式,
聘请“产业教授”“星期天工程师”等专家学者开展决策咨
询、规划设计、课题研究、项目合作与学术交流,扩充“本
土高水平人才库”。要构建人才培养链条,联合高校、科研
院所科学设置特色产业学科,“订单式”培养急需紧缺专业
人才,打造创新创业孵化园、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为高校
提供实习实训、课题论证实验、成果转化平台促进校地合作
共赢。
借“市场运作”之力,融通“服务链”激活创新。资本
市场在动员和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聚集的过
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人才工作也应该向市场
借力,引入市场化机制,广泛集聚科技创新“合伙人”。要
促进人才服务更加便捷,整合社会和政府资源,搭建人力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