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先采用双方当事人和解的方式解决。如果争议双方互不相让,各
种辅助力量就会介入,并试图化解双方分歧。具体而言,调解人员先
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事件的具体情况,再听取矛盾双方的诉求,进而
对其进行调解。如果调解遇到“瓶颈”,会邀请专家进行现场调查或找
村干部、邻里参与,共同评判是非。如果纠纷仍然无法解决,采取仲
裁方式解决。由于经济财产纠纷的特殊性,迫不得已时也会采取诉讼
方式。
3.
干群矛盾纠纷主要采取内部整改、外力推动的方式解决
由于部分干群之间思想观念以及素养水平不同,村民难免会对村
干部的管理方式进行抵触。面对干群矛盾纠纷,村干部首先要听取和
分析群众对政府工作的不满,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在大多数
情况下,村民思想观念的陈旧以及村干部懒政怠政是导致干群矛盾最
主要的原因。对此,需不断加强农村社会思想观念教育。在解决干群
矛盾纠纷时,村干部工作要积极主动,心平气和地与村民协商,通过
舆论引导、正面宣传等方式,引导群众理性表达、克制情绪,避免出
现情绪化的过激行为。
4.
诉求型纠纷采取调解为主,诉讼为辅的方式解决
诉求型纠纷广泛存在于生活中,调解是诉求型纠纷的主要解决方
式。在人身伤害方面,通常先与双方分别进行沟通,了解各自的诉
求,再与双方共同磋商;在财产损害方面,应当直奔赔偿主题,尽量
满足双方的合理要求;在医疗纠纷方面,通常将以往发生过的类似案
件整理出来,与当事人的纠纷进行比较, 使其充分了解其中利害。当
出现调解不能的情况时,应通过诉讼的方式,来维护双方的合法权
益。
(三)现有纠纷处理方式的局限性
一是人民调解纠纷解决能力呈现下降态势。由于基层人民调解组
织建设薄弱,缺少有效的资金和人力保障,降低了人民调解的质量和
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另外,人民调解对于常见性、多发性的矛盾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