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如何适应监督新常态?
唐登杰
中央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骨干力量,党的领导干部肩负重要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一言一行都关系党的形象。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十八届三中全
会进一步对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提出了新的改革任务。中央企业领导人员必须适应监督机制的新要求,要习惯在监督环境下工作,让自觉接受监督成为自己工作、生活的常态。
正确认识监督
中央企业领导人员必须认识到,我们是受国家委托经营管理国有资产,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姓“公”不姓“私”。要时刻铭记党的宗旨,行使每项权力都必须做到为民用权、公正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并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绝不允许搞任何形式的、一丝一毫的以权谋私。
监督是对领导干部最大的保护。领导干部职位越高、权力越大,犯错误的机会就越多,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伤害就更严重。领导干部必须认识到,监督是对领导干部最好的关心和爱护,就好像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保健医生”,经常接受“医生”的“体检”,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自身的缺点和问题,避免和减少犯错误的机会,或者防止小毛病发展成大错误,这样才能增强自身“免疫力”,保持健康成长。
要正确认识接受监督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素质和修养。中央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骨干力量,领导干部肩负重要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一言一行都关系党的形象,需要接受职工群众的监督和批评。如果领导干部不愿、不能、不敢接受监督,当然也就不具备当领导干部的起码素质。
正确接受监督
央企领导人员必须增强接受监督意识,不要烦监督、防监督、躲监督,一被监督就不舒服。
一要积极接受组织监督。当前,上级组织的纪检监督、巡视监督和审计监督是对领导人员、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的主要措施。这不是对谁不信任、跟谁过不去、找谁的麻烦,而是对领导人员的严格要求和关心爱护。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必须站在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要求的高度,树立组织观念、程序观念,严格执行和落实请示报告制度,积极创造条件支持配合上级组织的监督,决不能我行我素,决不能遮遮掩掩甚至隐瞒不报。
二要主动接受班子监督。班子内部的监督和被监督最直接、最现实,也最有针对性。如果主要领导认为同级班子监督是对自己的不配合、不支持,习惯于独断专行,把班子成员当成摆设,搞成决策“一言堂”、用人“一句话”、花钱“一支笔”,那么他想不腐败就会成为“小概率”事件。
三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领导干部必须摆正位置,把群众的监督当作一种警戒、一面镜子,经常想一想、照一照,检查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认真改进和纠正,不能把群众监督当作是对自己的不服从、不尊重。要逐步扩大和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四要真诚接受舆论监督。新媒体使舆论监督的“预警器”、“放大镜”、“风向标”等作用越来越明显。领导干部要习惯于在舆论和公众监督下工作,要有接受舆论监督的勇气和雅量,以宽容、正确方式去应对,做到实事求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不能利用各种关系和手段,“躲”、“捂”、“瞒”、“封”、“横”。自欺欺人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依法保护监督
央企领导人员必须增强依法依规保护监督意识,以有效管用的制度保障监督,以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监督,形成积极倡导监督、支持保护监督的浓厚氛围。
一要保障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党委履行主体责任,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关键所在。责任就意味着担当。党委既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者,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组织者、执行者和推动者,不能只当“二传手”,具体工作直接交给纪委去抓。党委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要牢固树立不抓党风廉政建设就是失职、抓不好就是不称职的意识,既要亲自挂帅,又要亲自出征、靠前指挥,对反腐倡廉工作做到心中有数。领导班子成员也要种好各自的责任田,落实好“一岗双责”,绝不能只重业务不抓党风,只看发展不抓惩治腐败。
二要保障落实民主集中制,强化“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执行。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也是我们党最重要的组织纪律和政治纪律。要严格按照领导班子内部议事和决策机制办事,“三重一大”事项必须集体研究决策,“一把手”要做到统揽不包揽、放手不撒手、当“班长”不当“家长”;每个领导班子成员都要做到相互信任、相互谅解、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相互监督,共同维护集体领导,坚决反对拉帮结派、搞团团伙伙。
三要保障落实公开和公示制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领导人员要有把手中的权力拿到“阳光”下“晒”的勇气。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权力清单、个人重大事项、职务消费和廉洁自律情况的公开和公示制度,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述廉、评廉、考廉机制。建立权益保障机制,凡是与职工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能公开的都要依照法律和
唐登杰:领导干部如何适应监督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