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英同志在全省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开发区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今天,我们就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工作专门召开会议,就是要适应发展新常态、
践行
发展新理念,加快全省开发区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步伐。下面,我就下一步工作讲
四
个问题。
一、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开发区改革创新的紧迫感
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省开发区建设和发展走过了一段辉煌而艰辛的历程,实现了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
一
步步跨越。到
2016
年底,我省共有省级以上开发区
162
家,其中国家级
21
家,数量居中部第
1
位、全国第
7
位;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7131
亿元,占全省
70.7%
,较
2010
年提高了
19.9
个百分点。这些成绩表明,开发区已经成为我省产业集聚的重要空间载体,成为推动全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发展理念深入
践行
,开发区工作正经历着一场深刻变革,主要表现为
“
三个转变
”
。
一是开发区的发展动能,正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土地、人力等传统资源优势减弱,成本上升,靠要素驱动发展的路子已走不通,强化创新驱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大势所趋。今年上半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成本高达
87.8
元,比全国高
2.2
元,排在第
5
位。
2016
年,全省开发区亩均累计投资强度
162
万元,大致相当于江苏的
62%
、
浙江的
67%
;工业用地亩均税收
4.2
万元,约
为江苏的一半
、
浙江的六成。由此可见,我省开发区动能转换的任务十分迫切。
二是开发区的功能布局,正由产业引领为主向
产城融合
转变
。随着空间规模的扩展
,
各地开发区已成为城市建成区的组成部分,统筹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建设、生命健康势在必行,也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在这个大趋势下,我省开发区的空间规划、功能布局、基础建设,都有不少短板,转变建设模式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是开发区的产业结构,正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
在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加快安徽制造强省建设的进程中,开发区肩负重要使命。目前,我省开发区产业结构主要还处在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
2016
年全省开发区主导产业排名前三位的为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轻工纺织,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只有
25%
左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亟待加快。
面对这
“
三个转变
”
的新形势,各级各部门必须切实增强开发区转型升级的紧迫感,持续深化改革,不断加强创新,提升
开发区建设
发展水平
。
二、夯实基础,着力优化开发区布局和功能
一要加快整合优化。
国务院明确提出,县(市、区)原则上实行
“
一县一区
”
,对超出的开发区不予纳入国家最新审核目录。目前,我省
162
家省级以上开发区中,有
45
家未纳入审核目录,有
29
个县拥有
2
家以上开发区,整合优化的任务比较重。要系统梳理未进入国家名录的开发区,全面掌握园区面积、产业发展等基本情况,督促各市抓紧制定辖区内开发区整合方案。要以国家级开发区和发展水平高的省级开发区为主体,统筹整合一批区位相邻相近、产业关联同质的开发区,支持发展较好的开发区以
“
一区多园
”
模式托管产业结构合适、资源要素互补的开发区。对部分一时难以整合或托管的开发区,研究制定准入标准,达到标准的暂时保留,达不到标准的给予撤销。
二要加强功能建设。
以
产城一体、宜业宜
居为导向,抓好园区功能布局的规划调整,推动开发区由单一的产业园区向现代化城区转型。以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为重点,加强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抓好排污管网、污水处理等生态设施建设
,对
中央环保督察组
反馈
的园区污水管网建设滞后
、水体污染严重等问题,要砸实责任、落实任务,坚决彻底整
改到位。以推进智慧、智能园区建设为依托,实施一批
“
互联网
+”
和大数据项目,增强园区功能的系统性、匹配性。
三要持续推动开发区升级。
对照经济综合实力强、产业特色明显、发展质量高的标准,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开区。加强开发区升级后备力量建设,对已经进入国家级开发区后备队伍的省级开发区,加强综合考评,督促其补上短板,争取早日获得国家批准。对其他升级条件较好、潜力较大的省级开发区,要加强经常性指导,促进这些开发区拉升发展标杆,加快转型升级。
三、提升水平,努力实现开发区发展的新跨越
对于今后一个时期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
,
国家提出
,要把各类开发区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引领区、高水平营商环境的示范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集聚区、开放型经济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实现“四区”的目标定位,各地各开发区必须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模式,重点在提高“五个力”上下功夫。
第一,提升资源吸引力。
让好技术、好项目、好企业在开发区充分汇聚,是保持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
要善于发现捕捉
,
这是吸引的前提
。
密切跟踪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动态,及时发现和识别有望发展成为现实产业的潜在技术和新
李国英:在全省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推进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