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应少些被动安排
沈童睿
(2023年4月4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重视深入实际、了解实
际。要了解实际,就要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调查研究有学问,见功力。要
做深做实调查研究,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调查研究的自主性,做到
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才能取得实效。
一名在部委工作的干部讲述了自己的调研经历:到基层了解村集体经济发
展情况,沿预定线路走马观花地看,只见村村有产业,发展很喜人。后来不打
招呼,直接和合作社成员深入长谈,种植跟风、销路不广等问题才一一浮出水
面。
可以想见,如果没有后一次的长谈,完全“被安排”、被牵着走,这次调研就
可能面临失败的危险,所了解的情况注了水、掺了糖,参考意义大打折扣。“被安
排”的调研值得警惕:日程排得满满当当,大部分时间却花在走“经典路线”,看
亮点成绩上;座谈会开得很长,但说成效经验多,谈矛盾问题少; 也进村入户
了,却是层层陪同,群众产生距离感,难以畅所欲言这样的调研, 结果也可想
而知。
开展调查研究,为的是深入实际、了解实情、破解难题。典型经验要总结,
先行先试的经验对于解决问题大有裨益;但发现问题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只有把
实践中的梗阻和障碍摸清楚,政策制定才更有现实针对性。报喜不报忧,只听
“一”不听“二”,问题被遮掩,调研就会流于浅表,甚至可能堕入形式主义的陷
阱。
创造条件,鼓励基层干部群众说真话、讲实情,关键看调研者传递出了怎
样的态度。靶子找得准不准,问得专业不专业,工作作风实不实,都在一定程
度上影响着被调研者的状态,决定着调研的成色。问题和实情就在那里,办法
和路径也在那里,只是由表及里,追根溯源,要有科学方法,下一番功夫。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是不是奔着问题来的,是不是要真解决问题、解决
真问题,看工作表现一清二楚,这就要求调研者下去之前就做足准备。选题必
须紧扣现实工作需要,主题如果大而无当,调研不可能做深做实,既然无关痛
痒,便乐于“被安排”;案头工作还要做充分,吃透与主题相关的中央精神
当地概况、典型问题,才能在实地及时校准方向,把握调查研究的主动权,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