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实用文档 党团工作

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新质生产力专题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

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DOCX   6页   下载0   2024-03-31   浏览86   收藏0   点赞0   评分-   免费文档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2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2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新质生产力专题研
会上的交流发言
在黑龙江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整合科技创新
资源、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新质生产力形
成的重要性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
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尤其是通过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
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在进入新发
展阶段后,我们要准确把握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
内在逻辑,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为
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在此机会下,围绕中心组
讨交流主题,我愿意谈几点体会。
一、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是在新要素、
新技术、新产业互动互促中形成的,代表着生产力水平的跃
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能力的提升代表着产业体系的现代化程度更高,是构筑起
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的关键。科技创新是推动工业化、
现代化的核心力量。几次工业革命都是由科技创新引起的,
推动了产业形态的颠覆式变革,极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18
60 广使
19
力技术、内燃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推动人类社会进入
电气时代,促进了电力、化工、石油、汽车等产业的快速
20
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的出现与广泛应用引领人类步入信
息时代,催生了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幅提高了
生产力水平如今,我们正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依然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引领。新质生
产力的生成逻辑是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在互动互促中形
成的。生产要素包括实体性要素和渗透性要素。实体性要素
涵盖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而渗透性要素则包
科学技术、数据、信息、人才、管理、文化等。随着时代的
变迁,渗透性要素不断呈现新特征、新形态,成为生产力
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些生产要素的聚集、交汇、互动,往往
会产生新技术、新工艺、新生产方式,催生出一批新兴产业。
从新质生产力生成逻辑看新要素的创新活动创造出新技术
新工艺,而新技术、新工艺则推动形成了新产业。新要素、
新技术、新产业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新质生产力。科技创
新与产业创新的紧密结合使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
速度大大加快,生产率大幅提高,引领着产业发展方向。最
后,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和国家战略布局
重点。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创新
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各国争相抢占战略制高点。国家
竞争、区域竞争本质上是新质生产力规模与水平的竞争
也是世界各国争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
剩余4页未读, 下载浏览全部
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新质生产力专题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 在黑龙江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性。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尤其是通过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在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我们要准确把握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内在逻辑,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在此机会下,围绕中心组研讨交流主题,我愿意谈几点体会。 一、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是在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互动互促中形成的,代表着生产力水平的跃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代表着产业体系的现代化程度更高,是构筑起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的关键。科技创新是推动工业化、现代化的核心力量。几次工业革命都是由科技创新引起的,推动了产业形态的颠覆式变革,极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并带来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升。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 18 世纪 60 年代,以蒸汽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引领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 19 世纪中后期,以电力技 术、内燃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推动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促进了电力、化工、石油、汽车等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始于 20 世纪下半叶,伴随着半导体、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的出现与广泛应用,引领人类步入信息时代,催生了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幅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如今,我们正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依然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引领。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是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在互动互促中形成的。生产要素包括实体性要素和渗透性要素。实体性要素涵盖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而渗透性要素则包括科学技术、数据、信息、人才、管理、文化等。随着时代的变迁,渗透性要素不断呈现新特征、新形态,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些生产要素的聚集、交汇、互动,往往会产生新技术、新工艺、新生产方式,催生出一批新兴产业。从新质生产力生成逻辑看,新要素的创新活动创造出新技术、新工艺,而新技术、新工艺则推动形成了新产业。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紧密结合,使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生产率大幅提高,引领着产业发展方向。最后,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和国家战略布局的重点。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各国争相抢占战略制高点。国家竞争、区域竞争本质上是新质生产力规模与水平的竞争,这也是世界各国争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 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产业先机的原因。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对于国家的竞争优势至关重要。 二、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 党的 XX 大报告中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为探索差异化的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之路,我们应根据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产业发展趋势、科技创新特点和区域特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通过畅通新要素的聚集、新技术的创造以及新产业的形成,增强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力。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我们要重点解决“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小试中试—孵化和商业化—产业集群”链条中的断链问题,以推动科技创新催生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和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同时,我们要优化配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创新资源,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通过财政科技投入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提高协同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全链条全方位的提升。畅通科技创新到全面创新的链条,放大科技创新的效应,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重大科技创新不仅创造新技术,还带来生产方式、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变革,共同激发和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涌现和发展壮大,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我们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不仅要创造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还要积极推进管理、模式、业态、体制和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实现与科 技创新的良性互动,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为此,我们需要畅通战略研究、政策支持和强化落实的政策推进链,形成政府引导与市场作用的合力。创新活动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政策的支持。我们应着力打造“研究—制定—落实—评估—优化”一体化的政策推进链,解决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难点和阻碍。同时,我们要强化相关部门和省市县的协同联动,优化办事流程,精简审批环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政策的知晓度和精准度,采取有力有效的举措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破解发展瓶颈,我们要畅通与国内外创新合作的开放链。推进高水平、多领域的创新合作是弥补我省创新资源
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新质生产力专题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