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线,引申出历久不变之义,德性伦理指向人心,决定了人
行为处事的价值取向,具有超越时间和历史的理论维度。中
华文化的德性伦理立足于个体的修身实践,可谓“致广大而
尽精微”——德性伦理的广大无际,由修身推广至齐家、治
国、平天下,而精微之处,又反观自身,关注“格物”“致
知”“诚意”“正心”的修心动念。孟子从仁、义、礼、智“四
端”起论,启发个体天性本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
之心、辞让之心。早在先秦时期,中华文化就构建了独树一
帜的德治政治文明、和乐礼乐文明、诚信商业文明等以德性
伦理为中心的社会交往之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
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要物
质富裕,也要精神富有。“德治”是儒者提倡的社会治理方
案,旨在让百姓知晓性德之美善,依循仁、义、礼、智、信
的美好性德而行为,以优良的民风营造和谐的社会治安。《论
语·为政》篇中,孔子感叹以德化民、如沐春风的治理模式,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如果用政令、刑罚实施治理,百姓只是害怕受
罚而不为恶,未从内心止恶扬善;用道德教化百姓,用礼仪
来整饬百姓,百姓知晓是非善恶,具备羞耻心,则端心正意,
谨言慎行,所以儒者提倡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以德治国如同北极星一样居于一定的
位置,众星都环绕着它。
中华文化自立自强的“轮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