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粮食库存量连续走低,国际上甚至出现了“谁来养活中
国人”的质疑声音。到 2005 年,安徽小麦单产比全国平均
水平低 10 公斤。胡承霖教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大播量、一炮轰施底肥、品种和播期不协调是安徽小
麦生产之所以徘徊不前的三大障碍,靠天收的粗放种植方式
是限制安徽小麦单产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原因。”2005 年 4 月,
76 岁高龄的胡承霖给省领导写信,附上一份 3600 多字的方
案,建议推广良种良法等关键技术,提高小麦单产,实现 5
年增产 50 亿斤的目标,倡议在全省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活动。
省领导掂出了这封长信的分量。当年秋种季节,一场小
麦高产攻关战役在安徽大地开启,胡承霖被聘为专家组副组
长。从耕地深度、施肥量到播种量、播种行距等每一个细节,
胡承霖亲自培训、把关。涡阳县高炉镇陆杨村是胡承霖选的
第一个高产攻关试验点,村民对此感受颇深:“2005 年秋种,
胡教授第一次来村里讲课,清晨 5 点多就到了村部会场,比
群众到得还早。”几年来,胡承霖累计为各地培训小麦技术
骨干 2800 余人次,举办高产栽培技术培训班 80 多场次。
田间传科技
胡承霖认为,作为农业专家,科研工作应该立足省情校
情实际,面向“三农”主战场,把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作
为科研的出发点和突破口。30 多年来他把实验室搬到了农田,
每到小麦生产的关键期,他都要走进田间地头,在试验田中
观察苗种生长情况、研究播种技术、分析病虫害防治……针
对突出的集中的问题进行科研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