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实用文档 事迹材料

一辈子和小麦增产绑在一起——记安徽农业大学退休教授胡承霖

先进事迹 DOCX   5页   下载0   2023-04-16   浏览102   收藏0   点赞0   评分-   免费文档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3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2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一辈子和小麦增产绑在一
——记安徽农业大学退休教授胡承霖
80 多岁的年龄,40 来岁的干劲。皖北农民如此评价
安徽农业大学老教授胡承霖,并亲切地称他为“泥腿子教授
“越是气候不好,咱们搞农业技术的越是要下到田里去。
键时期,不管刮风下雨,冰天雪地,还是少雨干旱,胡承霖
总会准时出现在皖北的麦田里。
田野“写”论文
第一批大学生,他始终坚守“服务三农、献身三农”的坚定
信念,把如何让农民丰收、过上富裕的日子作为自己的神圣
责任和使命,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几十年来,他立足田间
地头,用自己的知识来改变农业生产的现状,给群众带来丰
收的喜悦和实实在在的利益。
1989 宿
稻——小麦吨粮田研发。他指导农民改晚播为抢墒早播,
大播量为中播量,改耧播为机播,改返青肥为拔节肥。万亩
片示结果水稻亩产达到 517.5 斤,平均
产达 410.9 公斤使当民在亩项区和 4
区面积上新增效益 1984.3 万元,为全省创粮食高产典型提
了样板。
1998 2003 ,我麦处期,积下
滑,粮食库存量连续走低,国际上甚至出现了“谁来养活中
2005
水平低 10 公斤。胡承霖教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大播量、一炮轰施底肥、品种和播期不协调是安徽小
麦生产之所以徘徊不前的三大障碍,靠天收的粗放种植方式
是限制安徽小麦单产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原因。2005 4 月,
76 岁高的胡给省写信,附 3600 字的
案,建议推广良种良法等关键技术,提高小麦单产,实现 5
年增产 50 亿斤的目标倡议在全省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活动。
省领导掂出了这封长信的分量。当年秋种季节,一场小
麦高产攻关战役在安徽大地开启,胡承霖被聘为专家组副组
长。从耕地深度施肥量到播种量、播种行距等每一个细节,
胡承霖亲自培训、把关。涡阳县高炉镇陆杨村是胡承霖选的
第一个高产攻关试验点,村民对此感受颇深:2005 年秋种,
胡教授第一次来村里讲课清晨 5 点多就到了村部会场,比
骨干 2800 余人次,举办高产栽培技术培训班 80 多场次。
田间传科技
胡承霖认为,作为农业专家,科研工作应该立足省情校
情实际,面向“三农”主战场,把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为科研的出发点和突破口30 多年来他把实验室搬到了农田
每到小麦生产的关键期,他都要走进田间地头,在试验田中
观察苗种生长情况、研究播种技术、分析病虫害防治……针
对突出的集中的问题进行科研攻关。
作为小麦高产攻关行动的设计师,他全程参与小麦高
攻关活动。实施小麦高产攻关并非一帆风顺。陆杨村实行测
农民一时难以接受。了解情况的胡承霖坐不住了,他深知农
民是最讲究实际的,除了在课堂上苦口婆心地讲解,在田头
不厌其烦地示范外,更是铆足劲在示范片上下功夫,用效果
说话,让农民自愿改变传统种植方式。怀远县荆芡乡涡南
一位村民白天播了 9 公斤麦种,晚上又偷偷补种了 5 公斤
种子。麦收时,他傻眼了别人没补种的每亩地产量多出 200
多公斤。自此以后,他遇到问题,都要向胡承霖咨询
胡承霖把原来播种机的 7 个耧腿去掉一个,从而有效
制了播量;为解决小麦后期脱肥严重的现象,胡承霖提出分
次施肥、氮肥后移的新思路;他研制新型农机,使得灭茬、
旋耕、施肥、播种一次即可完成。农业技术使农田获得了丰
收,农民们也得到了最大的收益。
此生长耕耘
胡承霖干过农活,下放过农村对农民有着很深的感情,
对农业有着执著的追求,正是有了为“三农”事业奋斗终
的信念,他的心始终和农民朋友在一起始终和他田里的小
麦在一起。每天早晨他的第一个电话就是打给麦区的农技干
部,了解小麦的生长情况
胡承霖的两个女儿都在美国定居,她们多次提出希望
到美国安享晚年,但他每次都拒绝了。2000 年赴美探亲,
他仅有的一次美国之行,因惦记正在进行的“吨粮田”增产
剩余2页未读, 下载浏览全部
一辈子和小麦增产绑在一起——记安徽农业大学退休教授胡承霖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未认证用户 查看用户
该文档于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