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爱融入科技创新
——记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汪永进
对于科学工作者汪永进来说,“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推动。爱党爱国,对我们来说,就是多出成果,出高质量的成果。”
要做就做到最好,做到千年不倒
1987
年,汪永进从南京大学硕士毕业后到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任教。从
1993
年确立洞穴石笋高分辨率古气候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经历了近
10
年艰辛努力、潜心钻研,到
2001
年以此为题的论文在国际自然科学权威期刊
Science
(注:《科学》)上发表。他放弃节假日休息,在狭小的办公室里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同事曾开玩笑说,地科院的门卫都知道汪永进最勤奋最努力,因为全院就属他麻烦最多,哪怕是年三十、年初一都要给他开院大门。
汪永进的研究工作很大程度上要依赖野外采样、找到良好的洞穴石笋材料。野外采样是一项艰苦而又危险的工作,洞穴人迹罕至,常有野兽、毒蛇、毒虫甚至毒气,并且漆黑一片,很容易迷路,稍有不慎,甚至会有生命危险。有一次,他和同事进洞时拉着的塑料绳被洞内的蝙蝠咬断,返回时找不到洞口,徘徊了几个小时才脱离危险。他也曾经路遇山洪
暴发,摔倒在山沟里动弹不得,至今左手还留下后遗症。但不管是实验室研究的枯燥还是野外采样的艰辛,他都甘之如饴。正因为对科研的执着,三年多之后,又一次在
Science
上发表了论文。
汪永
进教授
对科研数据向来严谨慎重、精益求精,每次都要经过反复校验,多方对比。“要做就做到最好!”要做到“千年不倒”!
2001
年他发表的第一篇
Science
论文中的数据,受到了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古气候学家
S.J.Burns
和英国著名古气候学家
Shacleton
的联合质疑,而他信心十足地要求对方和他自己都将样品交同一实验室重新测定,对方经过慎重考虑后对他们的样品进行了重新测定,结果发现是自己搞错了参数,之后专门在
Science
上发表了勘误文章。近
10
年来,他在
Science
、
Nature
(注:《自然》)国际顶尖刊物先后发表论文
3
篇。著名古气候学家
Overpeck
在
Nature
上撰文对其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研究成果对理解亚洲季风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2008
年汪永
进作为
唯一的中国学者,获第五届国际气候变化喀斯特记录杰出贡献奖。
诲人不倦,
30
年讲堂从不缺席
汪永进常讲,作为一名党员教师,首要任务就是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他从教近
30
年,一直把自己当作学生的领路人,总是用做人做事的道理教育学生,把最前沿的资讯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他始终坚持亲自给本科生上课,《地质学基础》和《现代自然地理学》是很枯燥的
课程,为了让大
一
新生感兴趣、易接受,他花大力气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由浅入深、由简入繁介绍知识要点,学生纷纷表示,不仅不枯燥,反而充满趣味。地理野外实习教学风吹日晒,十分艰苦,但又非常重要,每年野外实习他总是亲自带队。
对待研究生的教学,他更注重“授人以渔”,引导学生掌握科研理念方法。他常对学生们说,科研是“全天候的”,没有酷暑、严冬、阴晴之分,每天除了吃饭和睡觉时间,他总是待在实验室,与研究生一起整理材料、分析数据,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共同研究解决学术难题。他也常鼓励学生走出实验室,多接触国际学术同行新方法、新思路,不要闭门造车。他培养的研究生大都在
EPSL
(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和
QSR
(
SCI
一区)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论文,这些研究生现在也都成为教育、科研的骨干力量。
立德树人,以党的标杆引领人才成长
汪永进是位杰出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从
1995
年起,他开始担任党支部书记,在这个与他的科研工作完全不同的领域里,积极探索,与时俱进,以改革的精神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他以树人为目标,以学科为抓手,以团队为纽带,将支部活动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相互融入,提升了党建工作的层次和境界,探索出一套具有高校特色的支部工作“树人工作法”,被江苏省
委组织部在全省推广。
在工作和经济双重压力下,如何使坚守职业精神和改善生活并重发展,是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党员面临的实际问题,也是作为一名支部书记需要破解的难题。对此,他从不回避,始终坚持“正人先正己”,在党员民主生活会上,从不说假话、大话、空话,常以他自己人生经历激励青年人坚持自己的理想,着眼未来,从点滴积累做起,先做好教学、科研,才会进一步改善生活。
在汪永进的带领下,“环境演变和生态过程”团队里几乎所有青年教师都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团队被评为教育部长
江学者
计划创新团队、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班组)等称号。
板凳甘坐十年冷,要做就做到最好。我将以追求科学研究的卓越,教书育人引导学生追求崇高作为我的人生目标。
——汪永进
个人先进事迹:把爱融入科技创新——记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汪永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