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难中砥砺前行,各领域各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标志性、
开创性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别是在今年年初召开的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上,我们明确提出,充分发挥产业体系完
备、创新活力充沛、区位交通优越、城镇布局科学、县域特
色突出、农业前景广阔、人文沃土丰厚、生态资源富集、民
生保障有力“九大优势”,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市、创新驱
动、现代港航物流、济宁都市区建设、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文化“两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城乡共同富
裕“九大战略”,奋力实现“跨入全省发展第一方阵,建设
全国一流文化名市,打造美丽幸福典范城市”奋斗目标,动
员全市上下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狠抓落实,强力推动各项
工作“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济宁正在昂首阔步迈入
高质量发展崭新阶段。总结济宁这十年的历史性变化,主要
体现在“六个新”。
这十年,我们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综合实力跃上新
台阶。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济宁时,作出了“腾笼换
鸟、凤凰涅槃”、“企业是创新主体,掌握了一流技术,传统
产业也能变成朝阳产业”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省委、省政
府统一部署,济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推动经
济结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地区生
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先后迈上 4000 亿元、5000
亿元和 300 亿元、400 亿元两个大台阶,2021 年达到 5070
亿元和 440.5 亿元,分别居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 51 位、第
43 位。转型发展积厚成势,加快推进制造强市建设,扎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