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洲退休后回到大亮山林场种树,全家想方设法借了
5 万元在施甸县城附近买了一块地,勉强盖了一幢新房。老
伴找到他:能不能凑点钱,帮娃们还账?他东拼西凑仅拿出
9600 元。为了不拖累孩子们,杨善洲做主把房子卖了。
1988 年 3 月杨善洲退休后,婉拒上级安排他到省城安享
晚年的厚意,走进施甸县大亮山,与 15 名职工一道开始了
起早贪黑植树造林的生活。
那时,就地取材搭起来的 40 多间油毛毡棚是大家的栖
身处。1992 年,大亮山林场盖起第一间砖瓦房,他让给了新
来的技术员。在四面透风漏雨的油毛毡棚,老人一住就是 9
年。
杨善洲虽然是大亮山林场的主要创办人,却坚持不从林
场领取报酬。最初的几年,林场每月给他补贴 70 元伙食费,
后来调到 100 元。林场曾多次要给他一个月 500 元的补助,
他总是一句话顶回来:“我上山是来种树的,要那么多钱干
什么?”
22 个寒暑过去,大亮山林场人工林面积达 5.6 万亩,经
济价值超过 3 亿元。2009 年,82 岁的杨善洲把大亮山林场
的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施甸县政府决定奖励杨善洲
10 万元,被他当场谢绝。经再三劝说,他接下了保山市委市
政府奖励的 20 万元,捐出 16 万元用于公益事业,仅余 4 万
元留给他一生愧疚的老伴。
“杨善洲不仅是共产党员的典范,也是我们每个人做人、
做事的楷模。”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福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