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人大副主任,可他割舍不下乡土情怀,提出不驻会请
求,坚持到农村去、到基层一线去。2001 年,从领导岗位退
下来,本可以颐养天年,但看到茅山老区还尚未脱贫,农民
还没真正富裕起来,他不顾年事已高、疾病缠身,坚持到贫
困落后的戴庄村,努力让一个最穷的村实现真正的小康。十
几年来,他与农民一样在地里摸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
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如今的茅山老区,已是田野
风光如画,村民安居小康。
没有什么本色,比乡村泥土更加厚实
赵亚夫始终把农民当亲人,把农民的小康梦当作自己的
梦,把致富农民作为毕生的追求。他常常说:“我和农作物
打了一辈子交道,农作物不会说话,却是最老实的,只要认
真对它,它就会显示自己的生长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播
种就会有收获。”为此,他在农业科研领域孜孜不倦地探索。
1982 年,他赴日本学习水稻种植技术。为尽快把先进技
术学到手,每天学习工作超过 16 个小时。从日本回来时,
他用节省下来的外汇换回 13 箱农业书籍资料和 20 棵宝贵的
原种草莓苗,无偿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提供种苗服务,带
出了一大批万元户,帮助农民盖起了一幢幢“草莓楼”。此
后,他又 24 次赴日,引进示范 100 多项新技术,推广运用
科研成果 30 多项,编写农民科技读物多达百万字,每年免
费为农民上辅导课 100 多场,累计培训农民达 30 万人次。
多次带领农民和科技人员去国外学习先进农业技术,手把手
培养出 10 多名全国、省、市劳模,组建了省内一流的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