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今天我来这里讲话,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要让自己
跟你们建起一种对比、对照关系。不是要让我这样一个暮气
沉沉的老师,来衬托出你们的朝气蓬勃;不是要让前浪的气
喘吁吁,来衬托出后浪的一浪接一浪的无止息的奔涌滔
滔……
当然不是的。
我只想对你们说,当我这样来思考时,我其实正在努力
接受一个更真实的自己。就这一点来说,我,和你们,是不
应该有所区别,也不构成对照关系。
这几天,我重读了鲁迅的《阿长和<山海经>》。在这篇
文章里,鲁迅回忆了小时候和家里保姆长妈妈相处的一段日
子。我曾很久没想明白的是,既然在文章后部分,鲁迅对于
给他买了《山海经》的长妈妈表现出无限敬佩,为什么在文
章前半部分,却写下那么多指责长妈妈的内容,把长妈妈写
得那么讨厌?这是为什么?如果是我来回忆,也许不会这么
写。
不过,我发现许多语文老师给出了一种解释,说这叫“欲
扬先抑”,而一些鲁迅研究专家又说,这叫“寓褒于贬”。这样
的解释,虽然也有道理,能让文章前后达成逻辑的自洽,但
这种解释,其实已经用成人的立场,替代了小鲁迅当初的真
切感受。
我现在思考的结果是,鲁迅恰恰是以抑扬并列、褒贬对
峙而显示的文章断裂,把他不同阶段的真切感受呈现到了我
们面前,也写出了一个真实的长妈妈。而我们,却往往做不